栏目导航
○模仿知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13913320253
总部地址:南京市翰园大厦B座
当前位置:主页 > ○模仿知识 >
模仿手写签名笔迹之笔迹分析发展续
浏览: 发布日期:2018-02-25
 
  关于国内笔迹分析的技术水平,目前只能看发表的作品。考察国内出版的笔迹学著作,相当一部分著作的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论性弱。除了我的著作之外,几乎所有公开出版的笔迹学著作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大都是只说出了一些零散的经验性认识。国内一些外行专家学者批评笔迹学是“经验主义”,大概依据的就是这些“事实”。
 
  二是作者的分析能力普遍不高。许多笔迹学著作存在着理论观点方面的错误和分析实例的技术错误。特别是有时所举的笔迹材料实例与分析出来的心理含义虽然是符合的,但使用的方法手段却是不充分的。也就是说,换一份笔迹材料,其方法与结论就不能成立。这样撰写的笔迹学专著是很容易害人的。你提出一种方法或规则原理,又举出一个例子,即使让专家看,结论也符合该笔迹本身,但也许你选用的是熟人的笔迹,那结论是你根据平时对他的了解写出来的,并不是你依据你所讲的分析笔迹的方法和规则推测出来的。更有甚者是你分析的根本就不对,不符合笔迹书写者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著作近似于“伪科学”。读者买了这样的书,学习起来自然会晕头转向。
 
  三是少数笔迹学著作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有问题,其科学性值得怀疑。我这里指的是一部分从笔迹看命运前途和疾病健康的内容。
 
  分析笔迹的水平如何,关键还是要以内容的准确、深刻和细致程度为标准。我曾经做过的最长的笔迹分析结论,最长的是两万三千字。目前我对一份合格的笔迹材料,可以写出三万字左右的分析结论。即使只分析性格一项,若尽量详细一般都可以写出三、五千字的结论。我相信,我的结论的详细程度(指深度和广度),在当前世界上是无人能比的。台湾依诺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笔迹分析师周文娟是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其导师是著名的英文笔迹分析专家巴特·巴吉特先生(Mr.Bart Bagget)。2002年我给她做了一次分析,事后她不仅反馈说很准确,还对我的分析结论的深度和广度感到非常惊讶。
 
  有些人信口开河地说:“结论的字数多少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要名词术语解释一下就字数多了。”这样说自然是对的,如果是针对我的分析结论,就“无的放矢”了。我自认为还从来没有卑鄙到这种程度:为了结论字数多而给人家写空话废话。
 
  在分析笔迹的方法上,中国目前我的“临摹直觉感知分析法”和徐庆元的“主动触觉感知分析法”是公认比较成熟的。